地理概况
大连市地处欧亚大陆东岸,中国东北辽东半岛最南端,位于东经120度58分至123度 31、北纬38度43分至40度10分之间,东濒黄海,西临渤海,南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,北依辽阔的东北平原。是东北、华北、华东以及世界各地的海上门户,是重要的港口、贸易、工业、旅游城市。
全市总面积12574平方公里,其中老市区面积2415平方公里。区内山地丘陵多,平原低地少,整个地形为北高南低,北宽南窄;地势由中央轴部向东南和西北两侧的黄、渤海倾斜,面向黄海一侧长而缓。长白山系千山山脉余脉纵贯本区,绝大部分为山地及久经剥蚀而成的低缓丘陵,平原低地仅零星分布在河流入海处及一些山间谷地;岩溶地形所处可见,喀斯特地貌和海蚀地貌比较发育。
气候资源
大连市位于北半球的暖温带地区,具有海洋性特点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,冬无严寒,夏无酷暑,四季分明。年平均气温10.5摄氏度,年降水量550--950毫米,全年日照总时数为2500--2800小时。
行政区划
现辖3个县级市(瓦房店市、普兰店市、庄河市)、1个县(长海县)和6个区(中山区、西岗区、沙河口区、甘井子区、旅顺口区、金州区)。另外,还有4个国家级对外开放先导区(开发区、保税区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、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)。
经济总量
2005年,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。本市在国家统计局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评价中列第六位,并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首批“全国文明城市”。
初步核算,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50亿元(根据国家统计局统一要求,统计公报按经济普查数据和新的核算口径计算,并作为下一年度的基数。按原口径计算完成2290亿元),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.2%。其中,第一产业增加值185.2亿元,增长11.7%;第二产业增加值994.0亿元,增长15.3%,其中工业增加值853.5亿元,增长14.6%;第三产业增加值970.8亿元,增长13.7%。三次产业构成比例为8.6:46.2: 45.2,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.9%、48.5%和43.6%。按户籍平均人口计算,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为38155元,按年末汇率折算超过 4700美元。
价格指数
2005年,价格总水平涨势小幅回落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指数为101.4,比上年回落1.2个百分点。其中,消费品价格指数和服务项目价格指数分别为100.0和106.0(见表一)。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指数为104.2,比上年回落0.43个百分点。原材料、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为116.02,比上年回落0.65个百分点。
固定资产
2005年,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0亿元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110.5亿元,比上年增长53.7%,增速创近12年来最高水平。其中,城镇投资856.8亿元,增长46.0%;农村投资253.7亿元,增长86.7%。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,建设项目投资591.5亿元,增长59.2%;房地产开发投资265.3亿元, 增长23.3%。
投资构成
2005年,按产业划分,第一产业投资53.5亿元,增长59.6%;第二产业投资398.3亿元,增长94.3%;第三产业投资658.7亿元, 增长36.1%。三次产业投资比例由上年的4.6:28.4:67调整为4.8:35.9:59.3。
按所有制类型划分,国有经济投资298.5亿元,增长38.6%;非国有经济投资812.1亿元, 增长60.1%。国有与非国有经济投资比例由上年的30:70调整为27:73。
城市项目投资
2005年,城市综合功能进一步完善。全市完成城建重点项目109项,实现投资额200.6亿元,比上年增长42%。泰山热电厂建成并投入运营,世界博览广场竣工投入使用,庄河电厂开工建设,红沿河核电站实施“五通一平”建设。分别完成城市煤气管网、供水管网、排水管网建设改造43.2公里、50公里和30公里;分别解决居民住宅煤气配套3万户、居民用水困难8万户;新增供热面积396万平方米。友谊街立交桥工程竣工;快轨金州线、胜利桥等3座跨铁路桥工程开工建设;完成解放路等10条道路的拓宽改造;新建20处港湾式公交车站;整修街巷路804条、151万平方米。建成泉水和老虎滩2座污水处理厂。市政府投资2200万元,购置扫路车38台、密封压缩垃圾车20台等,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40.3%。
工业经济
2005年,工业经济稳步较快增长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(即全部国有及国有控股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,下同)完成总产值2562.8亿元,比上年增长20.0%;增加值643.9亿元,比上年增长22.4%;销售产值2523.4亿元,比上年增长20.2%。
工业产品
2005年,工业生产适应市场能力提高,主要产品产量持续增长(见表三)。其中,房间空气调节器、民用钢质船舶、移动电话机和传真机分别增长1.5倍、51.9%、73.7%和47.7%。
工业基地建设
2005年,:“四个基地”合计实现工业增加值444.13亿元,按可比价格计算,比上年增长22.96%。其中,石化工业165.47亿元,增长33.0%;现代装备制造业186.96亿元,增长20.4%;船舶制造业32.4亿元,增长31.6%;电子信息产品工业59.3亿元,增长4.4%。
2005年,重点工业项目建设步伐加快,全年完成工业投资367.3亿元,比上年增长89.1%。大连石化和西太平洋石化扩能改造已基本形成 3000万吨炼油能力。国家战略储备油基地部分储罐开始安装。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进展顺利,国家级动漫游产业基地、光产业园55万LED芯片用外延片等项目开工建设。造船重工和新船重工整合重组的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公司,成为中国造船工业的“旗舰”。中远30万吨修船坞基本完工。
工业经济效益
2005年,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554.01亿元,比上年增长21.1%;企业盈亏相抵实现利润总额34.6亿元,扣除石油炼化行业影响比上年增长10.95%。
国内贸易
居民消费
2005年,轿车、家居和通信类商品持续旺销。全年汽车零售4万辆,比上年增长13.3%。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主要消费品零售量中,移动电话34.8万部,增长19.9%;摄像机1.2万台,增长1倍;数码照相机3万台,增长2.5倍;家用空调器4.3万台,增长 8.1%;微型计算机6.2万台,增长29%。
商贸设施建设
2005年,重点建设改造了高尔基路咖啡一条街、经典生活休闲区等7条特色商业街。新增大型商业设施11个,其中品牌专业店6个,综合超市1个,现代批发商城1个,现代百货店3个。新增连锁店 281个,年销售额234亿元。新设放心食品柜台115个、地产优质农副产品专柜(专区)72个。实施“千村百镇”市场工程,改造建设新型业态农家店、农资店614个。世界500强的美国星巴克、英国百安居将中国东北区总部设在大连,大洋百货将中国区总部设在大连。
旅游会展
旅游
2005年,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1900万人次,比上年增长 18.8%;接待海外游客60万人次,增长15.4%。实现旅游总收入210.9亿元,增长24%。其中,国内旅游收入178.1亿元,增长26.1%;旅游创汇4亿美元,增长15%。截至年末,全市拥有星级宾馆(饭店)155家,增加30家;旅行社362家,增加42家,其中从事国际旅游业务的旅行社 29家,增加1家;国家A级旅游区(点)12个,其中4A级8个;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1个,其中工业旅游示范点6个。
会展
2005年,全年举办展览项目123个,展览面积68万平方米,贸易成交额323亿元。有70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参展,中外参展商近7万人次,参观人数410万人次。在 2005年日本爱知世界博览会上,本市政府组织的大连周活动获中国馆“最佳创意奖”。
邮电通讯
2004年,邮电通信业继续快速发展。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77亿元(2000年不变价格),比上年增长 10.8%。完成特快专递190.7万件,增长12.4%。邮政储蓄年末余额70.5亿元,增长15.7%。
城乡固定电话用户达293.1万户,增加 51.5万户;固定电话通话量69.7亿次,增长24.5%。无线市话(小灵通)用户72.2万户,增加38.2万户。新增移动电话用户40.8万户,增长20.7%。国际互联网用户104.9万户,增长23.6%,其中宽带用户29.8万户,增加17万户。
社会保障
居民收入
2005年,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。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1994元,比上年增长15.6%;年人均消费支出9996元,增长15.3%。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5903元,增长15.6%;农村居民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756元,增长9.1%。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9.8%,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4.4%。
房改资金
2005年,房改资金归集、运用工作良性发展。当年归集房改资金46.80亿元,其中住房公积金37.37亿元,分别比上年增长32.34%和35.46%。运用房改资金50.44亿元,增长21.99%,其中发放个人住房政策性贷款18111户、22.65亿元,分别占全市个人住房消费贷款(含商业性贷款)总量的28.4%和17.6%。截至年末,全市房改资金累计归集余额138.40亿元,其中住房公积金余额 89.58亿元;累计运用房改资金余额63.11亿元,其中个人住房政策性贷款余额61.71亿元。
社会保险
2005年,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28.5万人,比上年末增长7%;征缴保险费47.6亿元,比上年末增长 11.7 %。其中, 企业参保人数115.2万人,征缴保险费40.5亿元,分别增长7.6%和8.3%。51.3万名离退休人员全部按时足额领取了基本养老金,99.5%的企业退休人员实现了社会化管理。
失业保险参保88.1万人,征缴保险费4.48亿元,分别比上年末增长2.8%和12.8%。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88.7 万人,比上年末增长8.9%。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03.1万人,征缴保险费1.42亿元,分别比上年末增长25.1%和17.4%,其中进城务工人员参保 12万人。生育保险参保人数87万人,征缴保险费0.77亿元,分别比上年末增长10.8%和14.9% 。
最低生活保障
2005年年内,截至年末,城市低保对象9.7万人,保障面3.46%。全年累计发放低保资金1.14亿元,比上年增长16.1%。完善城乡困难居民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,将重病救助范围由3种扩大到8种。出台《大连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》,农村低保年平均标准由上年920元提高到1650元,居全省各市首位。农村低保人数4.5万人,增长82.2%;保障面1.8%,提高0.9个百分点;发放保障资金4500 万元,增长2.4倍。首次将全市农村五保对象纳入农村低保管理。全年投入临时救济、灾害救助、包户扶持、对口支援、医疗救助资金8626万元。
历史沿革
早在6000年前,我们的祖先就开发了大连地区。
秦汉时期,大连地区属辽东郡辖区。
唐朝初期,大连地区属安东都护府积利州的辖区。
辽代时大连地区属东京通辽阳府的辖区。大连地区在魏晋时称三山,唐朝时称三山浦,明清时称三山海口、青泥洼口。
十九世纪八十年代,清朝于今大连湾北岸建海港栈桥、筑炮台、设水雷营,一时成为小镇。沙俄侵占后,曾用青泥洼。
1899年始称大连市。第一、二次鸦片战争期间,英军对大连地区进行了侵扰。作为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主要战场,大连在近代史上曾遭受两次大的战争劫,沦为俄、日殖民地近半个世纪,其中日本的殖民统治达40年。
1945年8月,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,大连从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中获得解放,结束了殖民统治。同年9月,大连市职工总会筹委会组成。 10月,中共中央东北局派韩光同志到大连任市委书记,组成了中共大连市委员会,并成立了大连市政府。
1946年7月,改为旅大地委。
1949年至1956 年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;1957年至1966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;
1966年至1976年经历了“文化大革命”;1976年之后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;
1984年,国务院批准大连为沿海开放城市;1985年,大连市被国务院确定为计划单列市,享有省级经济管理权限。 |